作者:小编 日期:2023-10-18 点击数:
在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布了一份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其中涉及到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和耿美玉。他们的名字在2019年11月就被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指责他们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九期一”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在学术界,诚信、创新、竞争、合作等价值观是如何相互影响和制衡的?在面对诱惑、压力、困境时,科研人员又该如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 裴钢和耿美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学专家,他们的学术成就和贡献无需多言。裴钢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主任,他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耿美玉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神经药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她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两人都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荣誉和资助 。 然而,就是这样两位卓越的科学家,在2019年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风波。当年11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了由裴钢和耿美玉领衔的团队联合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九期一”(甘露特钠)上市。这是中国首个原创神经系统用药,也是全球首个通过三期临床试验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被视为中国医药创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在这一喜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就在“九期一”获批的当天,一个名为PubPeer的国际学术网站上,有人对耿美玉课题组发表的4篇论文发出了质疑,认为存在图片不当裁剪、一图多用等问题。这些论文都是“九期一”的研发基础,涉及到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随后,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在11月29日实名举报了裴钢和耿美玉的学术不端行为,称他们的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饶毅还指责了武汉大学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的论文造假,并将他们三人称为“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三大”。 这一事件立刻引爆了网络,引发了各方的激烈争论。有人支持饶毅的举报,认为他是为了维护学术诚信和公平竞争而勇敢地揭露真相;也有人质疑饶毅的动机,认为他是出于嫉妒和报复而恶意诽谤他人。有人担心“九期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认为应该暂停其上市和使用;也有人相信“九期一”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数据,认为应该尊重其创新成果和社会价值。有人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展开调查,公布真相,还原事实;也有人担心这一事件会影响中国科研界的声誉和信心,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自豪感。 在这场风波中,裴钢和耿美玉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没有对外公开回应饶毅的举报和网友的质疑,也没有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澄清或解释。他们只是在内部向自己所在的单位和基金委提交了书面说明,并表示愿意接受调查。这种沉默的态度,让很多人感到失望和不解。他们不明白,作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研究员,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的领衔开发者,他们为什么不敢面对公众的质询,为什么不愿维护自己的声誉和荣誉,为什么不肯澄清事实和真相? 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答案。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挣扎和痛苦,太多的欢喜和失落,太多的压力和诱惑。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也曾反思过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也曾后悔过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曾渴望过得到理解和支持,也曾希望过能够改正和弥补,也曾期待过能够重获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