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编 日期:2023-10-18 点击数:
最近,南京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从7月20日首次发现机场清洁工感染,到7月28日累计确诊171例,南京已经成为了本轮疫情的重灾区。更令人担忧的是,南京疫情已经跨省传播,涉及15个省份,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防控压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们是否需要恐慌?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封锁?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防疫策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个时候,一位权威的声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就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他在7月29日凌晨,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南京疫情促使全国经受压力测试,为未来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疫情的现状、疫苗的作用和未来的展望,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张文宏认为南京疫情尚在可控之中。他指出,南京疫情遵循“点状-线状-弥散”规律,目前如果把禄口机场作为一个爆发点来看,是循着航空线路向各个省市扩散,目前外省市的病例基本上均是在对相关重点人群的筛查中发现的,还处于禄口机场相关的传播线上,在外省市尚未发现脱离机场这条追踪线路的无源头较多社区扩散病例。他表示,“后续1-2周各省市如果没有更多的二代与三代病例发生,本轮疫情的规模仍然会限制在南京市”。他还说,在南京本地,与禄口机场相关感染人员的家庭聚集发病是主要的特征。禄口地区出现较多与机场相关的成簇病例,但南京其他区域并未出现较多的没有源头的社区病例,说明还处于大范围社区弥散前阶段。他认为,“南京目前已经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如果管控有效,可在数周内得到控制,对此应该有信心”。 张文宏强调了疫苗保护作用的重要性。他说,“注射疫苗后可以有人感染,像这次南京,上次广州,都有人在注射疫苗后感染。但如果不打疫苗,感染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他指出,“到底疫苗作用如何,最终需要真实世界的防控数据。国际如此,国内也不例外”。他举例说,目前英国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种率都接近了70%,近期放开后,出现了感染人数的明显上升,但是这种发病率的上升不再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该病的病死率也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一周的0.1%。他认为,“这个水平是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平”。他还提到了智利对中国灭活疫苗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在2剂接种的人群中,中国灭活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性为65.9%,预防患者的住院率保护力87.5%,预防ICU入住率的保护力为 90.3%,对死亡的保护力为 86.3%。他总结说,“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未来哪怕我们每个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会流行,不过流行的程度会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开放后还会有人感染,未来各国均要面对的是疫苗降低了病死率与疾病的传播,但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市民的防控意识,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医院和疾控)的力量,才能最终达到与病毒的和谐共处”。 张文宏呼吁我们要有长期与病毒共存的智慧。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他说,“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他表示,“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中国曾经给出一张漂亮的答卷,南京疫情之后,我们一定会学习到更多。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他说,“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 文章结语: 张文宏教授凌晨发文谈南京疫情,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温暖鼓励。他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希望。他让我们看到了南京疫情可控、可防、可治、可胜的可能性。他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打好防疫战争需要全民参与、全面合作、全方位应对、全程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