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刚子seo 日期:2023-10-26 点击数:
大家好,关于幽径悲剧教案 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幽径悲剧》教案,作者是季羡林,快点,急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季羡林
何市中学陆月明
【教学目的】
一、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三、理解文章所揭露的愚昧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对季羡林老人的颁奖词----“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来引出季老,展示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老的散文名篇《幽径悲剧》。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贝那勒斯)梵文大学最高荣誉奖“褒扬奖”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后50年博士在国内外做出杰出贡献的金奖。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版);主要译著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著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等。
三.校对预习。
四.认识悲剧,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认识悲剧:悲剧就是美的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1、悲剧的发生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正式开始的?本文共三部分内容,请根据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齐读课文,读完后划分好文章结构。
明确:从第11节开始。
2、在写悲剧之前的前10节文字,写了什么呢?写了幽径和藤萝。
3、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写幽径和藤萝,给人什么感受?请用一个字概括。
美——幽径之美及藤萝之美。
2、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之美。
第二部分(7—10)藤萝之美。
我们如何能够在高中学习好语文,语文是一门不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但是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上上时间的训练和熏陶,对于基本的语言知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想: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Q:写藤萝之美,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对藤萝的侧面烘托,请找出正面描写的文字,反复朗读,看看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Q:阅读第7段后思考,本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写幽径之美,以及其它名园中的藤萝,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Q: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作者最后指出,经过十年浩劫,只剩下了这棵藤萝了,它成了“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中的三道题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闪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五、揭示文章中心
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且具有真善美。
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浩劫,又不仅是十年浩劫,而是指今年(1992年),作者痛心的是“毁于愚氓”之手,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六、课后思考:
1.文章写的是幽径、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之美,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提示: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
2.在学习课文之前,你是怎样理解悲剧的?学了课文后,文章所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是谁的悲剧,你对制造悲剧者有何感想?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八.布置作业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原本现在
春:小花灿烂花木遭劫:被坚决、
幽径之美夏:一团浓阴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秋:红绿相间永世不得翻身
冬:浓烈勃发
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形:盘曲而上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色:红绿相映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哭泣,哭泣,哭泣……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都市精灵》2课时
《幽径悲剧》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
《治水必躬亲》1课时
写作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视听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3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自我反馈
2小结、评价自我小结
第2、3课时《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读文章,找句子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组织交流交流
3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除了这四个方面外,苏州园林的设计还从哪些方面注意到了“图画”的效果?由此归纳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重点阅读3-6小节,找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总结、归纳
4组织交流交流、小结
5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分析、揣摩
6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思考、讨论
2回顾所学的《于园》一文,出示《扬州个园》,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苏州园林资料,说说于园、个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回顾、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再次搜集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具体介绍苏州的某一座园林。
第4、5课时《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悟本文语言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
1、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作者简介;《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关系。谈感受,畅所欲言。
2“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的关系如何?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理清文章思路阅读、思考、交流
2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问题?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你出谋划策。体会、分析、交流
3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对城市小动物的精彩描写,并加以分析。品味、分析、交流
4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城市有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城市拥有可爱的小动物?讨论、交流
小结自我小结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设计、交流
2如果请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你选什么动物,说说理由,并描绘出你喜欢的这种动物,想象一下人们与之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选择、描写、交流
课后学习:查找资料,找找其他国家或城市爱护动物的小故事。
第6、7课时《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交流
2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
《都市精灵》2课时
《幽径悲剧》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
《治水必躬亲》1课时
写作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视听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3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自我反馈
2小结、评价自我小结
第2、3课时《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读文章,找句子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组织交流交流
3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除了这四个方面外,苏州园林的设计还从哪些方面注意到了“图画”的效果?由此归纳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重点阅读3-6小节,找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总结、归纳
4组织交流交流、小结
5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分析、揣摩
6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思考、讨论
2回顾所学的《于园》一文,出示《扬州个园》,结合蒐集到的有关苏州园林资料,说说于园、个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回顾、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再次蒐集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俱体介绍苏州的某一座园林。
第4、5课时《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悟本文语言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
1、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导入:作者简介;《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关系。谈感受,畅所欲言。
2“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的关系如何?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理清文章思路阅读、思考、交流
2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问题?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你出谋划策。体会、分析、交流
3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对城市小动物的精彩描写,并加以分析。品味、分析、交流
4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城市有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城市拥有可爱的小动物?讨论、交流
小结自我小结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设计、交流
2如果请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你选什么动物,说说理由,并描绘出你喜欢的这种动物,想象一下人们与之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选择、描写、交流
课后学习:查找资料,找找其他国家或城市爱护动物的小故事。
第6、7课时《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交流
2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