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学术百科

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客服电话:

咨询邮箱:

学术百科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600字

作者:刚子seo 日期:2023-11-03 点击数: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河南文化小论文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河南文化小论文以及河南文化小论文600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文化小论文600字

不去的红

黄河东流,雄壮,汹涌;河南文化,亘古,绵长。

荆轲刺秦

乱石穿空,历史的风云涌起,是苍凉悲壮,是雄心壮志,是侠肝义胆。

大漠残阳,一片殷红,红光割断了易水的悲歌。众人拂袖,挥去最后的伤感。

“刺政于座。”他字字铿锵,犀利的目光隐隐透出勇者的无畏与坚决。太子丹为他斟上了诀别的最后一杯酒。易水悲凉,他充满不悔,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于是,他带走了田光忠于国家以死相求的诚恳,带走了徐夫人最后的一把鱼肠,带走了太子身边的舞阳,带走了燕国百姓最纯的泪水。一时间,他已重任在身。

风撕残了红叶。行动处,带起地面的落英轻轻翻飞。

马车碾尘而去,让恐惧驻足。他踏着秦人的笑声远离了燕的宫阙。这就是荆轲,执着,果断。

秦国的天明朗深远,秦国的乐悠扬清冽。

赢政,高高在上。荆轲的心中掠过一丝寒意。然而他还是一步一步走上了通向死亡的台阶,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从容而自信。

图穷匕现的终点是一座悲壮的坟墓。生命的无奈,荆轲的高亢,只是剑短气长。匕首掷出,火花飞溅,刹那定格成永恒。

从此,这块土地的上空便有一轮殷红的残阳,映红了整个河南,那是历史的深远处的一腔热血,沸腾中原。

杜甫忧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站在高台之上的杜甫,一句诗吟得泪流满面,飒飒秋风吹动衣衫,更衬出他的瘦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站在高台之上的杜甫,怅望悠悠江水,何处是归程?

面对风雨同舟的妻儿,他负疚“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面对社稷苍生,他关切“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亲人朋友的生死离别,他感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此生”“音书长未达,况乃未休兵”;面对民生苦难,他心忧“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之诗,无处不见其忧国爱民之心,悯时伤世之情。人不愧诗圣,诗不愧诗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等悲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等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等气度,因为他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历史依旧上演,江水依旧东流。杜甫为河南文化留下了一抹通红。

这一文一武的两个人,秉承了中原大地的恢弘气度,又延续着中原文化的不朽光芒。

河南文化的光辉普照着中原的万千风景。白云在袖,山水藏胸,英雄泪洒此处。沉重中蕴涵精彩,浅淡中酝酿着灿烂。她是光芒万千的东升旭日,她是古城旧都的国色天香,她是万里青天的一行白鹭,她是无声的冷月和静谧的池塘,她是沉舟侧畔的点点白帆!

品味河南,解读文化,我从中领悟到从容,凭借她做翅膀,我翱翔在深邃的文化天空中,心扉透彻,激情奔放。

天空开始变得赤红,它是火的颜色,更是河南文化的色彩!

关于河南文化的2000字论文。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活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从南召县云阳镇发现的古人类臼齿化石,连同渑池、许昌、安阳等地出土的各种旧石器,证明距今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县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渑池县境),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迄今已发现千处之多。说明河南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来,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阳城(登封)、阳翟(禹县)、帝丘(濮阳)等地。商朝7次迁都,4次都在河南境内,安阳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西周以洛阳为东都,营造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内分封的诸侯国有数十。春秋时期,境内属秦、晋、楚、宋、卫、郑、陈、蔡诸国。战国时属韩、魏、赵、楚之疆。秦统一中国后,设郡、县。河南分属三川、颍川、南阳、河内、陈郡、东郡和砀郡7郡。西汉承秦制,仍设郡、县两级,并实行分封诸侯王国与中央直辖的郡交错分布。为了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又将全国分为司隶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实际是监察区。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4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陈留、南阳和魏郡及淮阳和梁国2个诸侯王国。东汉都雒阳(洛阳)、实行州辖郡、郡统县。河南分属司隶校尉部及豫、兖、荆、冀、扬5州管辖,设有弘农、河内、颍川、南阳、汝南、陈留、东郡、魏郡等郡及陈、梁2国。三国时河南属魏,先都许昌,后迁洛阳,仍实行州、郡(国)、县3级。设有12郡和梁国1国。西晋都洛阳,河南境内有18郡国。南北朝时,河南分属于北魏和南齐。北魏在河南设8州26郡;南齐在河南设3州12郡。隋统一南北后,在河南设20郡(州)。唐朝先都长安,后迁洛阳。河南分属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东南等道,领有21州郡及河南1府。五代时,梁、晋、汉周4朝都汴(今开封),后唐都洛阳。河南境内多数称州,少数称军、府。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河南境设有京东、京西、河北诸路,路辖有府、州,有些军、监也隶属于路。府、州、军均辖县。南宋南迁后以淮河与金为界,河南大部属金。元朝将中央辖区直属中书省,其他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制始于此。“行省”之下统路、府,府领州、县,也有府、州不隶路而直属省。时河南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属中书省,黄河以南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中书省在河南管辖的有大名、彰德、卫辉、怀庆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属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辖府、州,再下为县。明末,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彰德、卫辉、怀庆等府和汝州直隶州及京师之大名府,山东之东昌府的一小部分县。共计府属州31个,县96。清朝恢复行省,省下为府,再下为州、县。终清之世,河南领有开封、归德、河南、南阳、汝宁、陈州、彰德、卫辉、怀庆等9府,郑、许、汝、陕、光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所。府属州5,县96。民国初年,改道制。河南设有开封、河北、河洛、汝阳4道,5直隶州,100余县。1927年废道尹,实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设行政区(监察区),区管县。1946年河南分为12区,共108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北界止于黄河,有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等10专区和开封、郑州2省辖市、8专辖市,86县,省会设开封市。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撤销平原省,将所属之新乡、安阳2省辖市及新乡专区及所属14县(区),濮阳专区及所属7县,安阳专区及所属6县,菏泽专区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将旧属河南省在建国初期划入安徽省的永城县划归河南省。1954年,河南省府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东明县划归山东省。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

河南文化论文2000字带感悟急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历史上,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

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司马光,佛学家玄奘等等。

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

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郑州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影响巨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到来。

河南文化论文2000字带感悟!!急!!!

河南,一个历史悠久地让无法理解时间源头的地方。

不知何时,却成了世界眼里的旧中国,中国人眼里穷乡下,三十一个省份眼里的穷亲戚。

不知何时,河南,站在中国的省份兄弟中,需要蜷缩着身子,低垂下头颅。在大家庭的夹缝里低三下四。

不为别的,就因为你的名字叫河南。

河南啊,你该心碎,不为别人的,就为了自己默默忍受的屈辱和不解。你永远闭紧的嘴巴里,谁能知道隐藏着多少辩解。但是,你默默的忍受着,如同中国人五千年的性格。你相信着,清者自清。你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让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象怪物一样受人奚落。

你眼睛里含着泪水,却只能找到没人的地方,俏俏抹去,不为别的,就因为你的名字叫河南。

河南,你体味到了乞丐的滋味了吗?你知道什么叫孤儿吗?你可能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你一定理解了什么叫被子女抛弃的痛苦。

河南啊,你哭吧,你早该哭了。因为,你的每寸土地上都浸透了屈辱。

1.

当人类还处于洪荒年代,河南那片土地上,已经生机勃勃,从这里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眼睁睁看着他的后代互相嘲辱。

树大了,叶子花朵享受着阳光雨露,谁还记得泥土里还埋着根。

算了,由他去吧!

2.

吉鸿昌说:我是中国人。于是,世界人都记住了中国人。

他是多么幸运啊,因为他去世的那么早。

如果吉鸿昌在世,敢说一句:我是河南人。

也许,他会失业,也许会被遣送,会租不到房子,找不到工作,谈不上恋爱,甚至失去了一个做中国人的资格......

如果他当年说的那句话是:我是河南人。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被中国大多数人认为耻辱。也许会的,他在中国丢脸已经够了,还把脸丢在了世界人面前。

3.

河南啊,你为什么如此不争气?

让人戳着脊梁骂你!你可知道你的脊梁曾经是多么的笔直,是多么的铁骨铮铮。

从挖心的比干,到踏破贺兰山阕的岳飞,从忧国忧民的杜甫,到抗联司令杨靖宇,从大声说出“我是中国人”的吉鸿昌到不跪的人孙天帅。你知道你的儿子们,脊背是容不得别人唾弃的啊!

可如今,你蜷曲着身体,弯腰驼背,无法直起腰身。

流血的土地,失去了流血的时代,你还可以流泪。

你坚毅的目光里,微笑着,泪光晶莹,让人感觉那是多么的卑微。

4.

太古老的土地孕育着太古板的人群。

河南啊,你该换一身新的衣裳,因为,现在的地球那断早已经和我们是一家。他们穿着遮不住羞的衣服,染着你永远猜不到真实色彩的头发,还满口说着比你怀里甲骨文还抽象的现代话。

你看,那是多么的让人羡慕啊!

你的衣服穿在你的身上,是那么的土气,是那么的皱吧。沾满风尘,沾满黄沙,如同母亲鬓角的白发。我劝你,换换吧!

你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就如同一张工作标签,那是的工作服。

你最诚恳地最辛勤地劳动着,可,你还是那么穷。你不知道如何巧妙地骗取眼泪,你不知道如何更巧妙地攫取更大的利益。你知道靠自己的劳动。

你根植几千年的道德良知让你永远受着睚眦的谴责。

你可知道,为此,大家都叫你。

5.

一朝过去了,又是一个朝代。

每个朝代的烽火都让你衣着华丽的子女离开了你,他们去了外地,他们甚至把那些人羡慕地学习他们的一颦一蹙,学习地语言都软化了,性格都软化了,连骂人的方式都软化了。

你知道吗?每次烽火灭尽,留守在你身边的子女是多么的痛苦,他们一次次从废墟中站起。看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

你的文明一次次破坏着,一次次延续着,繁衍生息,你曾经多么富饶的土地变地满眼创痍。

为了挽救垂危的祖国,为了抵挡日军南下的铁蹄,花园口的一声巨响。浊浪滔天,洪水四溢,这是什么样的代价啊!

80万赤裸裸的数字,那是80万人命!还有100万活着人为此饱受煎熬。

开封下游,从此千里沙化,肥沃的土地上风沙漫过,如同历史的脚步,烟消云散。

6.

河南,也许你总是在忍受屈辱,早已经习惯了。

你选择着坚忍,并挑战着他的极限。却从不知道还可以通过虚假的文明来换取更简捷的生存。

你宁可背着母亲求学,也不知道,还可以通过卖身换取更让人同情的眼泪。

河南啊,你穷,你苦,你身心疲惫。怪谁呢?

能怪自己不靠沿海,能怪自己没有资源,能怪自己不是西部。能吗?

你能吗?不能!要怪就怪自己是母亲。

子女,都大了!

河南啊,我的河南,你是那么可怜!

今天,我听到了,别人是如何骂你,他们说你很河南。

7.

别人说要为你正名了,象当年的拨乱反正。

却引来了别人再一次的蹂躏和欺辱。

河南啊,你为什么要正名?

你做错了什么?

为了把那些强加在自己头上的屈辱拿掉吗?

你应该大声说:我不需要!

默默地,依旧屈辱地活着。

关于河南文化小论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