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学术百科

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客服电话:

咨询邮箱:

学术百科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

作者:刚子seo 日期:2023-12-07 点击数:

大家好,关于逻辑学论文 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什么是逻辑学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新知的重要工具;它是人们准确表达思想、严格地论证思想的必要工具;逻辑是人们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的有力工具。

《形式逻辑》说:

逻辑学这门科学,是从具体科学和日常思维中总结出来的,掌握住它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和准确地表达思想,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逻辑学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逻辑学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辅助工具。

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为指导,通过丰富的实践得到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从而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丰富的实践与正确的世界观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逻辑学的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辅助。

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必然是内容真实而形式又正确的思维,而逻辑学就是关于正确思维形式的科学。

掌握了逻辑学的知识,就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思维,就能帮助我们的思维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人们认识的泉源是实践。但是,人们根据经过实践验证过的真实知识,通过正确的推理,也可以得出原来不知道的知识。

例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从少数几条公理,通过逻辑的推理,推出了许多人们原来不知道的定理。

这就是逻辑学能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最明显的例证。

在人们认识活动中,逻辑学的规律是普遍有效的。无论是认识简单的事物或复杂的事物,无论是认识相对静止的事物或迅速变化的事物,都需要遵守逻辑学的规律。

逻辑学,从应用范围是没有局限性的。

但是,从它在认识中所起的作用它又是有局限性的。

逻辑学撇开了思维的内容,撇开了思维的发展,它所能提供的知识只是关于思维形式方面的知识。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仅仅应用逻辑学就不能解决认识真理和认识现实的问题。

否认逻辑学作为认识的辅助工具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但是,夸大逻辑的作用,把它看作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或主要工具,也是错误的。

第二,逻辑学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掌握了逻辑学的知识,就能使我们善于应用恰当的思维形式来论证和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可以把我们的思想明确地、准确地和有条有理地组织起来和表达出来。

说话和写文章应当具有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这里既涉及思想内容方面和语法修辞方面的问题,也涉及逻辑方面的问题。掌握了逻辑学的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说话与写文章的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是有很大帮助的。

有不少的人,虽然没有学过逻辑学,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锻炼,他们的思维常常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这是不自觉的,一遇到复杂的问题,他们就容易犯逻辑错误。现在有不少文章,存在着概念模糊、推理错误与条理混乱的缺点,这里原因是很多的。但是,缺乏逻辑学的知识和训练,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通逻辑学》说: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逻辑学可以掌握逻辑知识,为工作和学习服务。

具体学习逻辑学有以下三种用途:

第一,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的。

没有系统地学过逻辑学的人之所以也能进行正常的逻辑思维,是因为从幼年开始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尤其是语文和数学这两门主课),包含有大量的思维训练的内容。

但是,没有逻辑理论指导的思维只是自发的思维,而不是自觉的思维,它在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逻辑思维过程包括形成概念的过程,运用概念构成判断的过程,运用各种推理形式从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推理形式和逻辑规律提出和验证假说、进行逻辑论证的过程,等等。

通过学习逻辑学,掌握了概念、判断、推理、假说、论证以及逻辑规律的基本知识,就可以运用它们指导自己的思维,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自觉遵守逻辑规律,从而极大地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逻辑错误。

掌握逻辑学知识可以使自发思维上升为自觉思维,在正确性和敏捷性两方面改善思维品质,从根本上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二,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

正确思维要应用逻辑,正确表达思想也需要应用逻辑。

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你经过思考已经搞清楚某一个问题,但当你要将自己的理解或思维过程整理出来时,却又感到非常为难。

这主要是因为你还缺少必要的逻辑知识,不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形式。

人们常常说,某人文章或演说“思路清晰”或“思路混乱”、“逻辑性强”或“缺乏逻辑性”,就说明表达思想也有一个是否合乎逻辑的问题。

逻辑性是衡量议论文或演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文章或演讲具有说服力的必要条件。

概念要明确,判断要恰当,推理要有逻辑性,论证要有说服力,这是对议论性文章或演讲的一些基本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不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是不行的。

第三,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识别错误、揭露诡辩的能力。

一切错误的、虚假的言论,不仅经不住实践的检验,而且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我们掌握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就能从逻辑分析入手,发现一些错误。

逻辑还是揭露诡辩的有力武器。

诡辩就是故意用违反逻辑的方法为谬误辩护,掌握了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从逻辑上揭露诡辩。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如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的表达思想,严格的论证思想,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和纠正谬误,批驳诡辩论。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又称理则学。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到抽象逻辑到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具体来说形式逻辑,是建立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没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就不会产生始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大家每天在习惯性的使用逻辑规则,而感觉不到逻辑学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遗憾的,中国高中或大学忽视这种教育也是十分遗憾的。

急求普通逻辑学论文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要内容是传统逻辑,如同素材性质判断形式之间的对当关系、换质法和换位法、三段论等,它们是一种非形式化逻辑,比较多的使用自然语言和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自学考试还有一些数理逻辑内容,特别在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和模态逻辑等章节,如真值表、两个德摩根定律,各逻辑公式间的推导等。数理逻辑是一种形式化逻辑,以人工符号这种形式语言建构形式化体系,不用或很少使用自然语言,离人们日常思维较远。逻辑的非形式化部分与形式化部分是互补的,共同为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上有片面性,似乎形式逻辑的现代化就是要强调形式化,这样,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逻辑自考试题使用愈来愈多的公式符号和形式推导,考生当然就感到逻辑难学,自考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很快就忘记了,日常并不感到学逻辑有用。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企业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计算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

例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

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

[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

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他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上述断定是基

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

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理学。

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

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

例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

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

(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A、把从ibora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B、从ibora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C、ibora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人工培育。

E、ibora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 lunwen189

逻辑与推理论文1500字左右

库恩努力告诉我们的是,科学家共同体所拥有的范式本身是一套“群体的推理规则”,信仰同一个范式的科学家群体用这样的推理规则进行群体推理;而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因推理规则不同(范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科学哲学家所力图揭示的是科学家进行群体推理的规则,不同的是,“逻辑主义者”哲学家认为,存在不变的规则;而“历史主义者”则认为这样的标准随群体的不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四、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群体选择的逻辑我们每个人在行动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偏好在多个行动中选择有利的行动。这是一个推理过程。然而,一个包含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的群体或社会是如何做出共同行动或集体行动决策呢?即:群体是如何进行行动选择的推理的呢?

每个人有自己的偏好,群体行动的选择依赖于群体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collect),以形成群体的偏好。对群体中各个人的偏好进行加总是通过投票来完成的。对群体如何加总个人的偏好的研究是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群体的投票规则即是群体的偏好形成的推理规则。如,一个群体对某个提案进行表决时,大多数规则——这是一个简单的易于理解的规则——说的是,一个“议案”若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以上则获得通过,即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获得了通过;或者说该群体“认为”该议案通过比不通过要好。若一个“议案”没有获得投票总人数中的一半,在此情况下,“该群体”“认为”该议案不通过比通过要好。

一个议案或者通过或者不通过,此时,投票群体进行投票便是在二中择一。当一个群体面临的候选对象超过两个(即三个或三个以上)时,情况便复杂起来。人们发明了许多加总投票人偏好的方法。如孔多塞的两两相决的规则,逐步淘汰的黑尔体系(Hare system)和库姆斯体系(Combs system),一次性决策的赞成性多数(approval voting)和博达记分法(Boda count)。

逻辑主要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若研究的是推理,在推理中存在前提和结论:前提是已知的,而结论要根据有效推理得出的。在群体投票中,我们根据投票者对某个议案的偏好——这构成推理前提,和投票规则——这构成推理规则,而得出投票结果——它便是结论。这样看来,群体加总群体中个人偏好的特定投票规则便是逻辑学中所说的系统,我们称这种系统为群体偏好推理系统。

在实际中存在不同的投票规则,因而存在不同的群体偏好系统。我们考察逻辑系统时,往往考察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群体偏好推理系统的完全性和可靠性如何呢?

对于个体,他所用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或者我们假定它满足完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社会选择的经济学家首先研究理性的偏好关系。偏好关系以“≥(弱优于)”表示。某个理性人认为“a≥b”,表示的是,对于该理性人而言,备选对象a与b相比,a至少与b一样好。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的偏好关系应当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条件:(1)完备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a,b,它们的关系是或者a≥b,或者b≥a,二者必居其一;(2)传递性:对于任意的三个备选对象,如果a≥b,b≥c,那么a≥c。

满足这两个假定的偏好关系的推理系统,如果用逻辑学的术语该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任何两个备选对象都具有一个偏好关系;上面的完备性正是说明了这点;该系统同时具有可靠性——不会产生矛盾的偏好关系;由传递性作保证。一个群体进行推理时,该群体能够做到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是下一部分要回答的。

五、群体理性如何得到保证?

群体推理的理性如何保证?

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范式下的活动是理性的,因为存在一套为科学共同体中所有人都接受的不相互矛盾的规则体系。此时,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但在科学革命时期,由于不存在共同接受可以对不同的范式下的规则进行评价的元规则,科学理论之间的竞争是非理性的。这样,不同的科学家群体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理性得不到保证。

在群体选择中理性是不是也得不到保证呢?

群体的偏好关系推理系统具有完全性和可靠性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用于偏好推理的系统能否适合一切可能的偏好组合,这是可靠性问题;第二,该系统进行推理时能否保证不出现矛盾,这是完全性问题。偏好关系推理系统的特性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个极端情况是,加总的规则为独裁规则,即某个人的偏好即群体的偏好,那么将不出现所谓矛盾性的结论。

阿罗证明了,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给定偏好顺序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满足下列4个条件并具有传递关系的社会福利函数:第一,定义域不受限制——社会福利函数适合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第二,非独裁——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偏好来决定;第三,帕累托原则——如果所有个人都偏好a甚于b,则社会偏好a甚于b;第四,无关备选对象的独立性——如果社会偏好a甚于b,无论个人对其他的偏好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a与b的偏好关系不变,社会偏好a甚于b不变。

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这个定理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群体作为总体不可能像个人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作出“理性的”排序。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的正是这个情况:群体得出了矛盾的结果。

群体投票是群体推理过程,投票规则是群体推理系统。以这样的视角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告诉我们,对于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情况下,群体推理系统不可能既是完备的——适合所有的人的偏好类型,又是可靠的——不出现矛盾性的结论。

六、结语

群体推理是发生于实际社会中的现象,不同领域里的学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研究了不同的群体推理的逻辑,并取得了丰富成果。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关于逻辑学论文 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相关论文推荐